三项第一 挺进京师——李一鸣
李一鸣,男,1965年11月生,我校82级中文专业校友,山东博兴人,文学博士,作家、评论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在滨州,李一鸣早就相当“有名”了。2001年他任职滨州医学院副院长时,才35岁,是全省高校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在滨州医学院工作26年多,他不囿于高校的“象牙塔”,而是深度融进滨州当地政治、文化、文学、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加之他的故乡是博兴,所以他的同学同事同乡、文友书友甚多,人气很旺。熟悉他的人,对他的博学与睿智、温厚与儒雅、大气与和善,激情与练达,都满怀敬意、心向往之。 在不少人眼里,才子李一鸣多有惊人之举——农家院里长成少年作家、首届专升本全省第一、而立之年成为“副厅”级干部、风华正茂建设烟台校区、不惑之年考上文学博士……而最近最大的一次壮举,则是2012年上半年,在经中央组织部批准、中国作家协会面向全国招考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过程中,他如一匹黑马横空出世,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笔试、面试、职业能力和条件评价三项第一的绝对优势,独占鳌头,挺进京师! 从一所地方医学院,跨越到全国顶尖、人称“文学黄埔、作家摇篮”的鲁迅文学院,“李院长”的职务称谓没变,但岗位发生历史性变化。这次宏大华丽的转身中,有着怎样特别的故事? 讲政治爱文学懂教育 笔试面试能力评价全部第一 “三位一体”“三个第一”助推脱颖而出 鲁迅文学院隶属中国作家协会,被文学界称为中国作家的黄埔军校,是广大作家心目中的神圣殿堂,我国惟一一所国家级联系作家、服务作家、团结作家、培育作家的培训研究机构。它的前身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设立的中央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首任所长丁玲、副所长张天翼。后几经曲折变化,1984年正式定名为鲁迅文学院。无数文学大师曾在这里任教,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几乎所有国内前沿作家都接受过鲁迅文学院的培训,如上世纪50年代在这里求学的马烽、邓友梅、玛拉沁夫、徐光耀、梁斌等,其中徐光耀的《小兵张嘎》,梁信的《红色娘子军》,梁斌的《红旗谱》,马烽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董晓华的《董存瑞》,和谷岩的《狼牙山五壮士》,邢野的《平原游击队》,白刃的《兵临城下》,朱祖贻的《甲午海战》等剧本,都是在这里构思或完成。上世纪80年代在这里学习的王安忆、蒋子龙、张抗抗、叶辛、高洪波、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周大新、何建明等等,皆是文坛如雷贯耳的著名作家,莫言更是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名满天下,他们都以曾为鲁院学员为荣。 2012年5月,中国作协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消息一出,文坛轰动,不少著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家以及省级作协主席、副主席跃跃欲试,李一鸣也加入报考的队伍。当时很多人感到不解:在滨州、烟台这两座分别位于黄河下游和黄海之滨的地级市,官至副厅级的李一鸣可谓身居高位。领导器重,学生拥戴,自己的事业顺风顺水。妻子是处级干部,温柔贤惠;儿子是北大高材生,品学兼优。他完全可以过一种舒服稳定安逸的生活,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条充满挑战、前途未卜之路呢?其实李一鸣比谁都明白,此去艰险,竞争激烈,譬之若华山论剑,过招者皆是一等一的武林高手,而最终却只有一人能够笑到最后。自己有亮剑的胆识,却无必胜的把握。之所以义无反顾地迈出这一步,说到底,还是缘于自己心中那浓得化不开的文学情结和敢于迎接挑战的性格。 说实话,结果出来之前,没有多少人看好李一鸣,一个地方医学院的副院长怎么能够担任国家级文学院的副院长?事实是,一路走下来,真正“救”了李一鸣的是实力。 笔试成绩,李一鸣比第二名多出17分。笔试试题既有考察文学水平的,如“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鲁、郭、茅、巴、老、曹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中国当代文学简论”,又有对综合素质的检验,如“结合岗位谈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如果考生对中国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生态和作家作品没有深邃的把握、深刻的洞察、深入的研究、深度的理解,这些试题的难度足可令其踉跄止步。而面试更具挑战性。李一鸣说,“当我走进考场,看到考官席那一个个闪光的名字,确实肃然起敬,其中有五位部级领导干部,他们有的是著名作家,有的是著名评论家,有的是著名文化学者,还有作协党组书记处的领导同志,这种阵势确实没有见过。以我参加工作近27年的经历,一下子见这么多省部级领导、这么多著名学者,还是第一次”。面试的一个题目是,你为什么报考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在短短五分钟时间内,李一鸣对报考鲁院副院长做了几个厘清:第一基于对文学的热爱。文学是生命,创作是使命。能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与服务中国文学事业紧紧相连,是命运的眷顾与垂青、人生的幸运与幸福。第二基于对学院的理解。从事高等教育近27年,对办学规律、教育规律深有感触,能够较为娴熟地掌握和运用。第三基于对副院长角色的认同。对于副院长的定位具有切实理解,比如对主官要衬位不越位、对同事要补位不错位、对分管工作要到位不缺位。第四基于对自己道德认知和行为的自信……角色定位准确明晰,语言表述简洁流畅,内心力量从容坚定,处置能力异乎寻常,这让在场的评委眼前顿感一亮。 正如李一鸣所说,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需要的不单是一个有漂亮成绩单的文学家,更需要一个有着成熟政治素质、富于处理复杂问题经验、具备综合性与创造性思维的高级管理人才。 笔试第一!面试第一!职业能力和条件评价这一项,在整个选拔中至为关键。李一鸣已经担任12年副厅级领导干部,连续十年被山东省委组织部考核优秀,山东省首届十佳青年散文家,著名高校的文学博士……又是第一!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国家级招录。中国作协党组以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识珠的慧眼,最终在众多精英中选择了他。李一鸣梦想成真,2012年11月,他接到中央组织部调令,从山东出发,赴京履职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懂大局识大势讲大道 博学睿智丰富 “文学黄埔”里的“李院长” 2013年7月26日,《文艺报》登载了李一鸣的文章《关键在“深入”》。这是在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交流会上,面对作协党组书记处全体领导,面对中央巡视组,面对作协系统领导干部,李一鸣的发言节选。李一鸣在哲学、文学和政治的结合点上,从“以学习求深入,以结合求深入,以具体求深入”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宏观上结合文学定位,中观上结合服务作家,微观上结合作家培训,个案上结合班子和个人实际”的论述,“文学要在大局、大势、大道中正确定位”的概括,既有宏阔的历史视野,又有适切的现实关怀。20分钟的发言,得到中国作协领导的充分肯定。有位党组成员、副主席评价说:“非常好!立意很高,思考很深入,逻辑很严谨,语言很精当,尤其是思维方式和概括能力令人欣赏!”铁凝主席一句话给予肯定:“非常精彩”。 李一鸣对唯物辩证法有着深入思考。鲁院的同事们对他关于“三个存在”的一段话记忆深刻:“世界是发展的,以过程而存在;事物是联系的,以系统而存在;物质是对立统一的,以矛盾而存在。”而他在2014年元月20日由新华网发表的时评《敬畏历史,回归本源,坚守文学的精神走向》的论述,更是得到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和社会的广泛共鸣,“作家只有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认知社会历史,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分析历史现象,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认识历史事件,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洞察历史人物,才能够分清主流与支流,辨明表象与本质,认知历史与逻辑,把握宏观与具体。那种急功近利,急火攻心,心底浮躁,媚市媚俗,思维混乱,数典忘祖的行为,那种一味爬行在感观欲望的泥淖中,跌落在低俗趣味的沼泽中,迷失在闭门造车的雾霾中,沉沦在沽名钓誉的深渊中的创作,不仅暴露出作者的审美粗糙与荒唐,更暴露出精神层面的轻浅与低俗。而轻浅与低俗是永远无法承载崇高的。”这篇文章被40余家网站予以转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鲁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上,李一鸣主讲的《文学的哲学意蕴》,成为颇受欢迎的一堂课;在军中儒将张文台文丛发布会上,在冯蜂鸣创作研讨会上,在吉林省文学创作发展座谈会上,在作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在贵州、西藏、新疆、云南、内蒙……李一鸣的主旨发言,总是以哲学的高度、精神的向度、思辨的力度、学理的深度、引证的广度、语言的精度,获得与会者由衷的认同,赢得一次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在鲁院,他提出了“教育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方式多元化,对外开放化,队伍精英化,保障强力化,面对中国文学史,面向世界文学史,体现鲁院独特作用、价值和意义”的目标和思路。“天南地北博兴人”栏目组采访鲁迅文学院学员代表时,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大校、著名作家侯健飞感慨地说,“原来一些同志对中国作协从外地调这样一位厅级干部来任副院长还有疑惑,可几个月走过来,大家心服口服。李院长不仅是一名作家、评论家,还确实是一名教育专家、管理行家!” 我市诗人许烟华参加了鲁院去年5月份的一期全国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鲁院的学员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不同民族,年龄、学养、性格各异,名为学员,其实早已不是习惯于过集体生活、‘步调一致听指挥’的学生娃了,所以管理起来难度很大。我参加的那届高研班是‘作家的责任与使命’专题班,是中央领导亲自批示举办的一届特殊的班,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同学中心高气傲者有之,性情孤僻者有之,说也怪,无论谁见了一鸣先生,都愿意亲近他、和他聊天、交朋友,好像他身上有一种特别吸引人的魔法。一位同学在博客中写道‘李院长的风趣幽默、温厚儒雅,他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博学与睿智,让我对他充满敬佩。’学习结束时,好多同学与一鸣先生相拥而泣,亲人一样难舍难分”。 许烟华还写到,“鲁院的老师们都说,李院长认人是一绝,历届学生,数他认得最快最准。鲁院学生也觉得这位院长很‘神’,刚刚参加完开学典礼,对老师还没认全呢,李院长见了他们,就亲切地叫着他们的名字打招呼。大家都说李院长记忆好,其实有谁知道他背后下的功夫……我知道,这每期50名文学院的学员,一点也不比那近两万名医学院的学生让他省心呐。” “把从事的工作当作职业来安身,当作事业来追求,当作科学来研究,当作生命来热爱”,这是李一鸣的心声,也是他的行动。 骨子里的文学赤子 不惑之年攻读博士 文学精品靠的是思想的 重量和感情的质量 也许是“副院长”的光环比较显见,有些“抢彩”李一鸣几十年来的文学业绩。其实,文学之梦让他如痴如醉,骨子里他就是一个文学赤子。在文学苦旅上,他步伐坚实,一路芬芳,历经苦痛,也不断收获着成就和喜悦。 李一鸣15岁开始公开发表文学作品,25岁加入山东省作家协会,在各级报刊发表散文作品210余篇。他的散文《野地漫步听黄昏》,1988年被《散文》杂志作为“国内散文名篇”选载,先后选入《山东作家散文集(1949-1989)》和《山东新文学大系(1917-1999)》,在国内散文界产生广泛影响;《礼拜》被《散文选刊》选载,获《当代散文》1990年全国文学创作评选优秀奖(最高奖);《我的理发馆》入选《中国散文年选》;《听听那街声》、《雅洁的情怀》、《上学路上》等散文入选《山东散文选(1978-2008)》等重要选集。2009年,李一鸣荣获“首届山东省十佳青年散文家”称号。 李一鸣的散文作品,深深植根于生命沃土,善于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至细至微地描写人的命运和心理的悸动。文章结构精致自然而又纵横捭阖,文字精美绵密而又高古凝炼,意象丛生,充满灵性,重视对感觉和印象的抒写,质感蕴藉,品味独具。《山东文学通史》、《当代散文》、《山东文学评论散文卷》等对他的散文进行了专节或专文评述。 2007年,41岁的李一鸣收到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其时,李一鸣已经是滨州医学院的教授、副院长,不再需要为职称、职务而谋求学历了,况且还肩负繁重的工作。可他不这样认为,他说,“对一个人来说,精神追求更为重要。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谈到,人除了他的长度和宽度之外,最重要的是第三维度,人文维度。也就是说生命是有长短的,生活面是有宽窄的,但是人是靠人文维度活着的,精神的满足是最大的满足,精神的追求是最好的追求。”在文学上一定要拿到最高学历,源自其少年时代就开始在心中生根的文学情结,更源自他不屈的信念! “很多人说,要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不必读博士。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不是一回事,很多作家都是自学成才或只有小学、中学学历。但我认为,文学精品靠的是思想的重量和感情的质量。作家只有眼界宽了,思维深刻了,作品才可能富有穿透力。一个作家唯有清晰地建构起他的文学史框架,那么他就容易找到自身的文学定位。” 李一鸣有个座右铭叫作“八不”信条:沉稳不浮、冷静不躁、智者不忧、勇者不惧、临之不惊、加之不怒、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也正是坚守这样的内心信条,他得以以优异成绩通过博士考试,顺利跨入颇负盛名的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大门。 在整个备考期间,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被英语占据。有一年他在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整个暑假都没有回家,而是一门心思攻学英语。“每天凌晨一睁眼,就拿过新概念英语……我也不知道怎么过来的,信念是支撑。”李一鸣说。是的,泰山十八盘一样艰苦难行的博士生迎考生活,很多人为英语而失眠,为论文掉头发,为答辩紧张得生病住院,无疑这需要一种宗教式的信仰来支撑。 李一鸣的导师王泽龙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全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在武汉,王泽龙在面试环节提出一个问题:怎么评价鲁迅作品的特点。李一鸣用“不同、不俗、不凡”三个词组给以回答:“一是不同,鲁迅言他人之未言,发他人之未发;其二是不俗,鲁迅言他人之未深言,发他人之未深发;其三是不凡,鲁迅言他人之不能言,发他人之不能发。”导师当即激赏他的抽象概括能力,认为他所具有的哲学思维对于学术研究是极为重要的。 博士毕业时,李一鸣39.6万字的博士论文一次性通过答辩。答辩委员会对他的博士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李一鸣的博士论文《中国现代游记散文整体性研究》,选题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论文对中国现代游记散文进行了史与论、理论与创作、历史与美学的多元思考,对现代游记散文的理论范畴、历史渊源、精神内涵、审美品格、作者身份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深入论析,提升了游记散文研究的理论层次,构建了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研究的认知框架,是一篇具有学术开拓意义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文论点明确,资料翔实,逻辑清晰,布局合理且具有层次感,语言表述流畅,具有相当的学理性。论文研究视野开阔,既有宏观的历史勾画,又有细微的微观剖析;既有理论上的可贵创建,又有对作品的独到感悟和体验。这都体现了作者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扎实的学术研究功底,显示了作者很强的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而博士论文写作的艰辛历程,成为李一鸣难忘的记忆,“一百八十多个日日夜夜,在噼噼啪啪的键盘声里流过……早5点到晨2点,我的白天比别人长。那些幸福与艰难、希望与焦虑共生的博士论文写作的日子,注定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时光。” 艰苦过、奋斗过,有信念、有行动,积淀成就未来、挑战开辟新境!这或许是李一鸣的成功给予我们的启示吧。 治院有方,掌控有度,可称能者;腹有诗书,手有妙笔,可称智者;心存信念,奋勇登攀,可称勇者。与其说李一鸣步入鲁院是鱼跃龙门,得意外之喜,不如说是孤鹏归林,在情理之中。鲲鹏展翅,荡出一片新风气;鸿鹄高飞,相信李一鸣在京华定能干出一番大作为! 我们期待着! 文章来自“滨州日报”